艾葉

艾葉,又稱艾草葉,學名Artemisia argyi,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原產於中國、韓國、日本及遠東地區,自古以來便是中華傳統醫學中的重要藥材,素有「醫草」之稱[1]。其葉片呈卵狀橢圓形,羽狀深裂,邊緣有不規則粗鋸齒,上表面灰綠或深黃綠色,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,質地柔軟,氣味清香而味苦,全株富含揮發油及多種活性成分[6]。在中國,艾葉不僅是婦科良藥,更廣泛應用於食療、養生、防疫及日常保健,堪稱「百草之王」。

艾葉性味辛、苦,性溫,歸肝、脾、腎經,具有溫經止血、散寒止痛、調經安胎、祛濕止癢等功效[2][3][6]。在傳統中醫理論中,艾葉能溫暖經脈,促進血液循環,尤其擅長治療因寒濕引起的各種不適,如月經不調、痛經、經血過多、崩漏、宮寒不孕、胎動不安等婦科疾病[3][4]。對於男性,艾葉亦有助於改善腎陽不足、腰膝冷痛等症狀。此外,艾葉外用可治療皮膚瘙癢、濕疹、癬瘡等皮膚問題,內服則可緩解咳嗽、哮喘、痰多等呼吸系統不適[4][6]。

艾葉的使用方式極為豐富。最常見的是將其乾燥後製成艾條、艾絨,用於艾灸療法,通過燃燒產生的溫熱刺激穴位,達到溫通經絡、驅寒除濕、增強免疫力的效果,尤其適合體質虛寒、易感冒、手腳冰涼的人群[1][6]。艾葉亦可煎湯內服,常用劑量為每日3-9克,可單獨使用,或與其他中藥配伍,增強療效[3][4]。民間亦常將艾葉加入糯米粉中製成艾糍、艾餅等點心,既美味又養生。此外,艾葉還可泡茶、煮粥、燉湯,甚至用於藥浴,幫助放鬆身心、改善睡眠[6]。

艾葉的歷史淵源深厚,早在《本草綱目》《本草匯言》等古籍中便有詳細記載,稱其「暖血溫經,行氣開鬱,開關竅,醒一切沉涸伏匿內閉諸疾」,並強調艾灸對於氣血痰飲積聚、哮喘逆氣、骨蒸痞結、癱瘓癰疽等疑難雜症有顯著療效[6]。在中國南方